玻尿酸衛教

Jul 23, 2024
衛教資訊
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注射劑治療說明
一、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注射劑治療原理說明:
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注射劑為無菌性凝膠,可藉由微生物發酵或動物來源萃取而得,其作用原理是運用注射進入真皮皺摺、凹陷或希望豐潤的部位增加皮膚
或嘴唇的容積,會與體內原有的透明質酸融合,安全性極高,注射後肌膚會膨脹、凹陷皺紋隆起變平,因此可重建皮膚的輪廓或增加嘴唇的豐盈程度,達到立即
除皺與修飾雕塑臉部的效果。

二、處置之目的與效益:
針對修飾臉部肌膚紋路、皺紋、皺摺、豐唇及修飾臉部輪廓。透過填補效果·填平凹洞、改善靜態皺紋凹陷情形、改善淚溝型
黑眼圈、增加肌膚彈性及美化雕塑鼻型、下巴等。

三、執行方法:
將適量的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注射劑,精確地注入臉部的數個部位。

四、處置效益:
治療效果如療效持續時間,會因注射部位選用之廠牌、劑型分子大小而有不同,實際成效會因個人本身各項因素縮短或延長,
可於注射後2至4週內回診檢查。

五、可能併發症與發生機率及處理方法(沒有任何治療是完全沒有風險的,以下所列的風險已被認定,但是仍然可能有一些醫師無法預期的風險未列出):
1. 注射後,注射部位會輕微紅、腫脹、搔癢、麻木及有微硬的觸感,但不影響外觀。這是注射後會有的正常現象。同時這些不適應的情形通常會在幾天後
消失。如這些現象一直持續或有其他反應發生,請立即詢問您的主治醫師。
2. 填充物造成直接血管栓塞: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注射後,少數患者局部會有劇烈疼痛,曾有少數個案產生眉間壞死、膿瘍形成、肉芽腫以及立即性或遲發性
過敏的併發症。在急性期(如劇烈疼痛、過度紅腫、膿疱或皮膚呈黑色壞死、結痂)應移除填充物,可注射及口服類固醇、抗生素、高壓氧治療及促進血液
循環劑,傷口照護等以減少皮膚壞死面積。
3. 如果治療部位曾經有臉部皰疹的問題,扎針處會有引發皰疹復發的可能性。
4. 玻尿酸皮下植入物注射後,曾有發生病人產生失明與中風之情形,如有視力模糊、口齒不清或半邊臉部麻痺等症狀產生,請立即詢問您的主治醫師並立即
就醫。
5. 感染或蜂窩性組織炎發生:大多是因為在注射的過程中,某一個環節被細菌汙染,症狀輕微者可靠口服抗生素治療;若持續感染,注射後有嚴重觸痛或
高燒時,應立即就醫, 需要口服或施打消炎藥治療。
6. 皮膚壞死:當皮膚嚴重壞死發生時,就可能需接受鼻部重建手術或高壓氧、飛梭、飛針來盡量恢復外觀。
7. 注射後表面不規則、凹凸不平等異物感,或注射部位有軟軟鬆弛的觸感,這些症狀通常於注射後1~2天會自動減輕。
8. 注射相關的不良反應:輕微皮膚瘙癢、腫脹、發紅、疼痛、變色、瘀青及其他異物過敏反應,可以由冰敷處理,這些不適應的情形通常會在1週自動減輕
或消失, 如這些現象一直持續或有其他反應發生,請立即詢問您的主治醫生。
9. 注射後硬塊、結節、肉芽增生、藍色腫塊或注射表淺引起蚯蚓樣突起,可視情況熱敷、口服抗生素、施打消炎針或透過按摩來降低不適感。
10.本療程可能產生上述併發症等現象,故醫師得依療程或手術後之情形,建議病患至其他醫院就診或住院觀察,因此而產生之就診或住院期間費用,
均包含於本次療程或手術之款項內,不另收費。
11. 如果治療部位曾經有皰疹的問題,扎針處會有引發皰疹復發的可能性。

六、替代處置方案:
如果您決定不施行這個醫療處置,請視紋路或凹陷程度與醫師討論您最佳的替代方式。

七、未處置之風險:
本治療為基於外觀考量的醫療治療,並無未治療之風險。

八、術後復原期可能出現的問題:
1. 治療後注射部位會有緊繃感及輕微腫脹、小刺痛、疼痛或某些部位壓痛情形約3至5天,是注射後會有的正常的現象,這些不適應的情形通常會在幾天後
消失。 少數病患會發癢,泛紅等症狀,同時此段時間會看起來較不自然。
2. 注射後數小時可能有頭痛現象。
3. 術後請立即冰敷治療部位,若有紅腫情況也可以冰敷來減緩腫脹與瘀血。建議1~2天內仍須間歇性的冰敷,直到腫脹逐漸消退;如果有異常腫脹疼痛情況,
請您立即回診。如這些現象一直持續或有其他反應產生如嚴重泛白、劇烈疼痛、皮膚壞死,請立即詢問您的主治醫師,並回診檢視。
4. 術後2天如有皮下出血(瘀青)的狀況,可依照醫師建議方式處理,但避免大力按摩瘀青部位,並請勿自行用藥或溫敷。
5. 唇部及眼凹治療後的腫脹情形會持續較長,大多會輕微腫脹至1星期,此時唇部會看起來較不自然,因此提醒您當注射後的立即結果並非是最終的外觀成效
6. 若施打部位有不明腫脹或有不正常之分泌物情況發生,請立即回診。
7. 術後施打部位若有長疑似痘痘或疹子之狀況,請勿任意擠壓或摳除,請立即回診所給醫療人員處理。
8. 若施打部位為唇部,曾為唇皰疹病史的患者,在術後可能會有引發症狀的現象,敬請注意。

九、【治療前注意事項】
1. 兒童、孕婦、哺乳期婦女禁止使用此療程
2. 蟹足腫體質、免疫系統不全、皮膚過敏、乾癢不適有破潰、感染、發紅狀況、皰疹、紅斑性狼瘡、自體免疫疾病(例如硬皮症)、淋巴性水腫、癲癇 、
高血壓、 糖尿病、心臟疾病、肝臟疾病、腎臟功能受損、凝血缺陷、血管疾病、傳染病(愛滋病)、癌症或已知對玻尿酸的任何成分曾有過敏病史的症狀
等患者禁止使用此療程。
3. 治療部位若近六個月有注射玻尿酸、肉毒桿菌、埋線、人工真皮或手術等患者,應主動告知醫師。
4. 治療部位若有植入物患者,應主動告知醫師。
5. 治療前有任何其他皮膚異常的狀況如異位性皮膚炎、毛囊炎、濕疹、曬傷、色素沉澱、過敏、嚴重囊腫痤瘡及開放性傷口等,請務必事先告知,再由
醫師評估。
6. 請於治療前告知醫師,您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藥物及過往治療病史。如正使用血液稀釋藥物(抗凝血劑)、異丁苯乙酸(普服芬)、阿斯匹靈(Aspirin)、
人蔘、銀杏及大蒜萃取物等活血性藥物補品,此類藥物可能會造成注射部位有較多的瘀傷或出血,建議暫時停用1週,再執行此治療。
7. 若施打部位為鼻部,目前鼻部有青春痘與嚴重粉刺症狀,請與主治醫師討論是否暫時延緩治療,避免鼻部T字部位因血管分佈及血流豐沛,容易造成局部
伺機性的感染。
8. 若治療部位對外用麻膏或麻醉劑成分過敏者,請務必事先告知,若過敏症狀可能產生紅腫熱癢以及刺痛等現象,反應輕微者經由冰敷後於數分鐘或數小時
後消退,若過敏反應較嚴重者,過敏症狀可能於數天後消退,視過敏嚴重程度而定,再由醫師評估改善方式。

十、【治療後注意事項】
傷口護理
1. 針孔處,請依照醫師建議方式處理,並請勿自行用藥或溫敷。
2. 當天注射後,請避免接觸注射區域及化妝,以免造成感染;6小時後可輕柔使用清水及洗面乳清潔,(請使用溫冷水,清潔、保養需輕柔)。
3. 術後1週內請以溫和洗面乳和溫冷水清潔肌膚,勿用毛巾、洗臉球搓揉注射區域,並且切勿搔抓治療部位。
4. 建議術後2天內,配合濕敷(冰面膜、化妝水、玻尿酸),同時請勿去按壓施打部位,並做好持續1週保濕護理,才能有良好之成效。
術後照顧
1. 術後1週應避免煙、酒、辛辣、油炸、燒烤等刺激性食品及醃製品,以避免影響注射成效及增加腫脹情況。
2. 術後1週內請勿使用磨砂膏、去角質、左旋C、果酸、A酸、水楊酸、抗老除皺等美白或刺激性產品及來路不明產品
3. 術後1週內治療部位請勿接受其他侵入性治療,以免造成相互感染。
4. 術後2週內避免去高溫場所如泡澡、泡溫泉、三溫暖、烤箱、蒸氣室、日光浴,甚至是游泳池或極冷處,也勿過度曝曬於陽光下。
5. 術後2週避免做臉部雷射、果酸換膚、按摩療程或塗抹刺激性保養品,直到腫脹及發紅消退為止。
6. 術後可以使用冰敷或濕敷,但請勿自行以手按壓或塑型,以免操作不當而產生變形位移,或引發感染狀況。
7. 若施打部位為鼻部,則4週內避免配戴有框眼鏡;若施打部位為下巴處,則4週內勿做托下巴動作。
8. 若施打部位為唇部,請於術後1週內避免食用過熱、過燙的飲食。
回診
1. 實際成效會因個人本身各項因素縮短或延長,但可以適時的微調填補,已達到最佳的效果,可於注射後2~4週內回診檢查,避免自行塑型。
2. 未注射完之內容物,建議您1~4週內回診補打;因經由原廠規定開封後4週使用完畢,若超過4週,不建議執行注射,以減少感染率。
3. 術後回診追蹤視為治療行為一部分,當發現有任何不適之狀況,請立即回診,以利確保治療之完整性。
4. 開封日期: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,時間超過一個月內未補打購買的剩餘劑量,將視同放棄,准予樂菲將過期治療物銷毀丟棄。

十一、產品適應症外使用:
本人已清楚了解Macrolanet 是在非手術抗皺治療容積重建和塑身使用,同時為平衡皮膚表面的不規則或凹陷疤痕為Macrolane 之應用(如乳房、 小牛背、
量的缺陷,如在皮膚表面等),故亦適用於產品適應症外使用(off label use)。我已仔細閱讀並了解以上同意書之敘述內容,醫師已經全面向我解釋包括可能的
替代方案治療,我有足夠的時間做自己的治療決定並了解在此情況下,處理費用仍必須支付的事實,本人茲同意以Macrolane 產品按醫師之指示做治療。

十二、其他補充說明:
1.本項治療健保不給付,需以自費接受治療,治療發生之費用均以當次為限,如需再次治療時,費用將另行採計。
2.為保障治療完整性及雙方之權益,本人同意診所於療程中全程錄音、錄影,並同意診所將前揭錄音、錄影作為療程後續追蹤之用,診所應徵得本人同
意後,始得將前揭錄音、錄影作為其他用途。診所應善盡保密及保管之義務,絕不將前揭錄音、錄影任意外洩,並於療程結束保存一個月。

十三、參考文獻:
1.Fitzpatrick' 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. 8th ed. 2012. 2.Cohen JL. Understanding, avoiding, and managing dermal filler complications.
Dermatol Surg 2008;34 Suppl1:592-9
Back to list